多數人覺得我是個鋼琴背景的創作者
今年二月吳青峰在小巨蛋舉辦「太空備忘記2020」演唱會,我受邀擔任安可曲嘉賓,與這位相識超過二十年的高中同窗好友,同台演出去年幫他重新編曲製作的〈窺〉二十周年版。二十年前這首歌剛被青峰創作出來時,我在師大附中中興堂的舞台上,用一把電吉他彈著簡單的和弦幫他伴奏,誰會想到二十年後的我,會在小巨蛋的後台焦慮地反覆練琴,只希望待會自己出場時不要搞砸我大明星好友的演出。
從事音樂工作十餘年,透過電影配樂認識我的人,可能對我音樂的印象都是以管弦的情緒配樂為主,流行音樂會找我編曲的,也多半是關於管弦方面的需求,因此許多人對我的音樂印象大概都是偏向優美、磅礴、華麗、學院派等字眼,唯有在音樂劇的領域,特別是瘋戲樂工作室自身的作品上,比較能從中嗅到更多接近我真實個性的氣味,而看過我們「瘋戲樂Cabaret」的觀眾,更會知道我其實擁有一個吉他手的身分。
「王希文應該是彈鋼琴出身的吧。」一般來說,創作者要嘛是鋼琴底、要嘛是吉他底,從我的作品來看,多數人可能都覺得我是一個鋼琴底的創作者。去年與豪華朗機工合作「府城流水席」時,導演林昆穎聽完我的鋼琴demo甚至還對我的琴藝讚嘆不已,我不忍心告訴他,其實我是在電腦上先錄右手再錄左手,或是一次編錄兩小節的內容,再一點一滴把東西給喬出來。這年頭數位音樂早已無難事,連只上過幾次鋼琴課的我,都能騙過有古典音樂背景的昆穎,殊不知,我的音樂起源可是滿滿的吉他與西洋流行音樂啊。
我人生第一把吉他,是國中時爸爸買的尼龍弦吉他。由於爸爸學生時代玩過樂團,媽媽甚至還差一點跑去唱民歌,因此在我成長記憶中,爸爸車上播放的音樂都是披頭四、老鷹、比吉斯、ABBA等,當然除了這些樂團合唱團以外還有數不盡的流行金曲(aka西洋老歌)。國中時看爸爸抱著一把吉他回家,偶爾在家彈彈唱唱,其實我是一點感覺都沒有的,直到上了高中後,跟全世界多數血氣方剛的青少年一樣,為了耍帥以及吸引異性注意(音樂的夢想是什麼?能吃嗎?),我在新生訓練時加入了附中吉他社,但很快地發現學長怎麼都在教學妹不太鳥我們這些高一菜鳥(學長如今我已經不怪你了),因此我又退出跑去加入附中語言社(辯論社),或許是基於某種好勝心吧,又或是骨子裡還是對音樂有點興趣?加上班上有好幾位吉他社的同學,最後我這個假吉他社社員,雖然社團活動都在打辯論比賽,私下還是跟著同學們拿起《新琴點撥》與《彈指之間》練功,開啟了我的吉他之路。
在那個沒有網路的年代,這些吉他寶典可是我們認識吉他理解音樂的重要途徑,透過上面密密麻麻的TAB譜,大概可以知道不同曲目之間的難易度。一開始翻到〈Hotel California〉或是〈Change The World〉這種神曲,大概就是快速翻過,想都不敢想,只能先乖乖練習T1213121與Folk Rock,等到把最基本的聯誼必備曲〈萍聚〉以及〈歡樂年華〉練好後,有些比較厲害的人會開始解鎖封閉和弦這技能,練張震嶽的〈祕密〉與〈自由〉,有些人則是開始攻伍佰〈痛哭的人〉與〈挪威的森林〉,往Slow Rock與單音solo邁進;透過歌曲學習絕對是練樂器的極佳途徑之一,但這些吉他寶典裡面的範例曲目難免有限,即使之後有《六弦百貨店》這月刊的出現,我們得以進而學習更多當下流行的華語新曲,但總會有你想練又找不到樂譜的歌,於是這種時候你就需要「抓歌」了。所謂「抓歌」可不是指後來mp3時代我們上網下載檔案的抓歌,而是指你用耳朵聆聽,用自己的音感與音樂程度,在你的樂器上,「抓」出該首歌曲的和弦、節奏型態、結構,甚至樂器聲部。下筆至今,一直在嘗試找到一個書寫人生吉他記憶的脈絡,細細回想,高中時代各種抓歌的經驗,或許也記錄了當時我重要的幾個吉他場景。
學生時代聽的音樂會影響你一輩子
1997年冬天,為了參加當時附中的英語歌唱比賽,我跟班上兩位同學報了重唱組,演唱曲目是當年正流行的Hanson韓氏兄弟火熱單曲〈MMMBop〉。對當時的我們而言,華語樂壇的音樂養分終究還是有限,相較之下,國外無論是硬搖滾或是另類搖滾的聲響,都是非常震撼的刺激。Hanson三兄弟年紀約莫與我相當,他們歌曲中蘊含的節奏藍調、鄉村、福音以及阿卡貝拉元素,卻遠超過《新琴點撥》或《彈指之間》所能涵蓋的範圍,〈MMMBop〉這首歌原曲編曲除了吉他鼓與貝斯外,還充滿大量鼓機、合成器、DJ效果,對於才剛學會封閉的高一生而言,是不可能呈現的,但專輯中特別收錄的Unplugged不插電版本(一把木吉他、一支鈴鼓),才是我們要「抓」的對象。我永遠記得自己在CD Player前反覆播放,發現這首原曲是A調但不插電版本是F調的歌曲,其實是在吉他上用移調夾夾三格彈奏D調的驚喜,以及終於領悟韓大哥Issac的左手開放和弦悶音刷叩(D-A-G-A)是怎麼彈奏的瞬間,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差不多就是這種震撼吧!至於歌曲中那些複雜又美妙的和聲,更是我對合唱甚至和聲學的啟蒙,走出華語歌曲無限三度合聲的框架,差不多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。
到了高二後,我在吉他的練功塔上逐步往上攀爬,也開始彈奏電吉他,當時同儕之間最紅的主流應該就屬Mr.Big以及綠洲了吧,當然還有天團邦喬飛,像是〈You Give Love A Bad Name〉或是〈Don’t Look Back In Anger〉,這些都是吉他手必練。如果哪天你練會了〈Green-Tinted Sixties Mind〉,可以在走廊上露一手點弦,更是會大大提升自己在校園內的地位(高中男生真的好無聊)。但如今回想電吉他經驗,第一個跳出腦海的歌曲,竟是林曉培的〈她的眼淚〉。我記得那是高二的附中天韻獎歌唱比賽,一位女性好友要演唱,她湊了幾個身邊會樂器的朋友,組了一個臨時性的band(這豈不是我人生最早session player的經驗),我除了彈奏電吉他外,也負責幫忙「抓歌」,由於原曲完全是band sound加上鍵盤弦樂,因此有非常鮮明的吉他樂句、節奏型態、貝斯line、過門等等,當時要練國外歌曲,我們還可以在西門町萬年大樓找到國外進口的樂團套譜,但要處理華語歌的樂團聲部,就真的得靠自己了,這應該算是我人生中理解樂團編曲很重要的一個記憶。此外,這首歌中大量minor七減五的和聲色彩,對於尚處於搖滾樂領域的我而言,也是一個新領域。
進入大學後,由於外務繁忙(不是學業lol),除了偶爾參與校內的歌唱比賽或在晚會表演外,對於吉他技藝的鑽研也暫時有所停擺。但在某個因緣際會下,我接觸到了fingerstyle木吉他演奏曲,進而跟張瑞彥老師開始學習這項全新的領域,除了練習各種複雜的吉他演奏技術外,也學習更多元的曲風與和聲組成,以及和弦加單音的吉他編曲概念,日後我的配樂作品中出現的木吉他段落,或多或少都有受到這段時期經驗的影響。這段歷程的高峰,應該是大三時參與了中央大學的不插電音樂大賽演奏組,我練了一首德國指彈大師Peter Finger的曲子〈Irish Landscape〉,當時為了順利呈現這首帶有強烈民族風情的樂曲,張瑞彥老師還借了我一把超級高級的Lowden木吉他(北愛爾蘭名廠),那彈指之間的天然reverb與chorus,至今仍在我腦中餘音繞梁。
到了大四,我開始跟河岸留言創辦人林正如老師學習爵士吉他,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年,卻大大開啟我在「樂理」上的視野,也是我後來學習配樂後,身為一個非科班背景、能快速補足古典樂裡的關鍵。現在回顧我的吉他旅程,從流行搖滾出發,進而混雜了一些世界音樂以及爵士藍調,若再加上之後的管弦之旅以及百老匯刺激,應該就是我音樂個性的全貌了。人家說學生時代聽的音樂會影響你一輩子,我想無形之中,這些養分都已成為自己血液裡重要的音符烙印吧。但不可諱言,開始從事配樂創作後,我的確多是運用鋼琴與鍵盤進行作曲編曲,除非是要創作一段純吉他配樂或是以吉他、band sound為基底的音樂,否則我是愈來愈少拿起吉他了,對於各種效果器、音箱等更是愈來愈生疏,更別提現場演奏了,大概也只有替自己編寫的配樂錄音,或是彈彈簡單的木吉他,我才會提琴上陣;否則,吉他大概就是我人生中一個極為熟悉又很久沒聯絡的親密老友了。
去年幫青峰完成他人生第一首創作〈窺〉的重新編曲與製作後,他問了我今年二月的檔期,說要我去他演唱會彈吉他,看來出社會後,真的還是要靠朋友啊!實在沒想到在幕後從事音樂創作多年,有一天竟會抱著電吉他登上小巨蛋舞台。那兩天晚上在後台雖然焦慮,但上了台後卻是開心與幸福的,除了有青峰這位二十年老友陪著我外,還有我的Fender American Stratocaster Vintage 57,我最熟悉的陌生老友,我的吉他。
September 06, 2020 at 05:00AM
https://ift.tt/2ZaXoVD
【記憶藏寶圖】王希文/最熟悉的陌生老友 - 讀.書.人
https://ift.tt/30OSyi9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