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提供/瑞昇出版 文/小川幸夫
瓢蟲會捕食屬於害蟲的蚜蟲,是廣為人知的「好的蟲」代表之一。然而,就算在農業的世界中是最有名的益蟲,關於存在於田間各個種類的瓢蟲特徵以及生態,瞭若指掌的人想必是偏少數。因為說到瓢蟲,絕大多數的人可能只想到「成蟲」,除了七星瓢蟲或是異色瓢蟲的成蟲以外一概不知。
話雖如此,我的家人當初在從事農業時,就算能分辨七星瓢蟲和異色瓢蟲的成蟲,在看到這些瓢蟲的幼蟲時,卻因為奇異的外表而誤認為「這些是害蟲」。在我注意到並且提醒之前,他們都會把從蔬菜包裝袋中爬出的瓢蟲幼蟲用手捏死,得知這個事實之後卻驚訝不已。
我沒有資格說別人。關於瓢蟲,過去也有很多苦澀的回憶。那是在剛開始從事農業不久發生的事。當我得知在附近經營番茄農家的叔叔,因為溫室出現大量蚜蟲而煩惱不已時,便從自家的田間收集了100隻左右的瓢蟲幼蟲,得意洋洋地帶去他家。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在父親的農地幫忙,而且看過許多蟲類的我,當時就知道瓢蟲的幼蟲會捕食蚜蟲。數天後,心想著「叔叔溫室內番茄上附著的蚜蟲一定都被吃光了」,信心滿滿地前往確認,沒想到雖然溫室內的蚜蟲還是一樣多,瓢蟲的幼蟲不但沒有捕食蚜蟲,甚至在互相啃食彼此。
瓢蟲不是蚜蟲的天敵嗎?為什麼會這樣?到底怎麼了?查過資料後,才知道不論是蚜蟲或是瓢蟲,在日本就分別存在著100種類以上。這時候才發覺到一件事。那就是「瓢蟲並非只要是蚜蟲就會將其捕食。某些種類的瓢蟲只偏好吃某些種類的蚜蟲,自然界存在著這樣的組合」。同樣地我也注意到,蚜蟲也並不是只要蔬菜都會啃食,每種蚜蟲都有所喜好的蔬菜。我在叔叔的溫室放入的瓢蟲幼蟲們,因為眼前的蚜蟲並不是自己所喜好的種類,在不得已的選擇下只好互相殘殺捕食。
昆蟲們其實都很偏食。就連蚜蟲也是一樣,喜歡的植物會根據種類而異,而捕食蚜蟲的瓢蟲所偏好的蚜蟲,同樣也會根據種類而有所不同。昆蟲們就是這樣彼此區分棲息,使每個物種都能延續下去。知道這個事實後,我感到非常驚訝而且感動。
瓢蟲教會了我「害蟲和天敵」的關係並不是一直線。而我對於昆蟲們複雜的食物鏈關係也開始抱持興趣,因為這樣而開始思考也許能將牠們的特性運用於自己的農業。
不同的食性喜好
在小川農場捕食蚜蟲的瓢蟲有七星瓢蟲、異色瓢蟲、六條瓢蟲和龜紋瓢蟲這4種常見的種類。這4種瓢蟲所偏好捕食的蚜蟲種類,想必在我的農場是占多數吧。這些瓢蟲尤其愛吃總是會把十字花科、豆科、菊科等蔬菜啃蝕殆盡的蚜蟲。
異色瓢蟲的成蟲個體變異較大,翅膀的花紋及顏色可多達數十種,因此在一開始「這隻和那隻都是同種的異色瓢蟲」還無法像這樣立刻分辨。不過,和其他瓢蟲相較之下還算是容易辨別,所以只要習慣後就能馬上區分出來。不論是哪個種類,從幼蟲到成蟲階段,整個生長階段都是以各種蚜蟲為主食,可以說是有如「益蟲的好榜樣」般的存在。
瓢蟲不是只有捕食蚜蟲的種類而已。除了蚜蟲之外,也有會捕食介殼蟲的瓢蟲。我在最初是從七星瓢蟲、異色瓢蟲、六條瓢蟲和龜紋瓢蟲開始觀察,之後一旦發現常見的瓢蟲,便會仔細觀察「這傢伙正在吃什麼呢?」。
在這過程之中,「原來還有這種瓢蟲啊!」發現了令人如此驚嘆的瓢蟲-黃瓢蟲。外觀如其名,鮮黃色引人注目的黃瓢蟲竟然會捕食蔬菜的代表性病害之一「白粉病」的病菌,是非常有益處的瓢蟲。
其實在一開始我發現這個黃瓢蟲時,完全不知道這種蟲在小黃瓜的葉片上做些什麼。因為葉片上以及附近完全沒有看到蚜蟲。不過在某一年,感染白粉病的小黃瓜葉片上出現了大量黃瓢蟲的幼蟲,而且不斷張嘴咀嚼像是在啃食什麼。
這時候我才注意到,原來黃瓢蟲會吃白粉病的病菌。「原來是這麼厲害的瓢蟲」雖然得知事實後令人開心,不過很可惜的是,黃瓢蟲沒有辦法完全殲滅白粉病。因為黃瓢蟲就算能捕食病原菌的表面,卻無法啃食到已經入侵葉片表皮細胞的菌絲根源。由於沒辦法將白粉病菌完全捕食殆盡,所以頂多只能帶來抑制危害擴大的效果,但是站在黃瓢蟲的立場來看,比起完全捕食殆盡,使殘留在葉片組織內菌絲根源繼續長出新的病菌,才能確保源源不絕的食物來源。
除了黃瓢蟲以外,也有其他會捕食白粉病菌的瓢蟲。某次在玉米的葉片上,發現了過去沒有看過的美麗瓢蟲。查資料後才知道,原來出現在我農園的是非常少見的四斑裸瓢蟲。
這種瓢蟲雖然也是以白粉病菌維生,但是卻不會捕食田間的白粉病菌。也就是說,雖然看似相同,不過白粉病也有許多種類,每種瓢蟲所喜好的白粉病菌都有所不同。而捕食病原菌的瓢蟲食性,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。
會捕食發生於田間果樹上介殼蟲的黑緣紅瓢蟲,對於農家而言就像是個救世主般的存在。有如寶石般美麗,擁有兩個紅色斑紋,在我的農園中會努力啃食附著於梅樹上的介殼蟲。
分辨益蟲和壞蟲的訣竅
並不是所有瓢蟲都是農作物的好夥伴。有肉食性益蟲的瓢蟲,當然也有將蔬菜啃食殆盡的「素食主義者」。代表性的瓢蟲有茄二十八星瓢蟲及馬鈴薯瓢蟲(二十八星瓢蟲)。這些瓢蟲在越冬後的成蟲會產卵於馬鈴薯等作物的新芽,孵化後的幼蟲會不斷啃食茄科蔬菜。
若發現危害田間的瓢蟲應努力將其驅除,為此必須學習如何分辨「好的瓢蟲」和「壞的瓢蟲」。在這之前先來整理一下瓢蟲的食性吧。如同前面所述,來訪田間的瓢蟲可大致分成以下三種類型。
- 肉食性類型(七星瓢蟲、異色瓢蟲、六條瓢蟲、龜紋瓢蟲、黑緣紅瓢蟲)→益蟲
- 草食性類型(茄二十八星瓢蟲、馬鈴薯瓢蟲、瓜黑斑瓢蟲)→ 害蟲
- 菌食性類型(黃瓢蟲)→益蟲
分辨的方法首先是注意移動的速度是快或慢。除了捕食移動緩慢介殼蟲的黑緣紅瓢蟲之外,捕食不斷移動的蚜蟲或薊馬等昆蟲的肉食性瓢蟲,從幼蟲到成蟲整個階段的活動都非常活躍,移動速度也很快。相較之下,以不會移動的植物葉片維生的素食主義者-茄二十八星瓢蟲,由於沒有追捕獵物的必要,所以動作也比較緩慢。
另外,型態上的特徵也有明顯的區別。肉食性瓢蟲的成蟲擁有光亮的翅膀,相較之下大部分的草食性瓢蟲的成蟲缺少光澤,外觀比較暗沈。幼蟲的差異更是顯著,茄二十八星瓢蟲的幼蟲身體覆蓋著密密麻麻的棘狀突起,所以出現在田間時一眼就能辨別。若進一步仔細觀察,還能區別出此卵塊是「好瓢蟲」的卵還是「壞瓢蟲」的卵。
舉例來說,七星瓢蟲和茄二十八星瓢蟲的蟲卵型態都是非常相似的圓錐形,不過七星瓢蟲的卵為橘色,而馬鈴薯瓢蟲的卵則是呈現乳白色。也許這是我自己的區分方法,草食性有害瓢蟲的卵、幼蟲和成蟲的「顏色都比較不鮮豔」。所以如果發現顏色不鮮豔的卵塊時,應儘早連同葉片一起摘下將其驅除。
在種類繁多的瓢蟲當中,也有幼蟲型態極為特異,乍看之下甚至不會聯想到是瓢蟲幼蟲的種類。主要捕食附著在果樹及茄科蔬菜上蚜蟲的後斑小瓢蟲,其幼蟲的整個身體覆蓋著一層白色的蠟質,乍看和粉介殼蟲非常相似。
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幼蟲時,還想說怎麼會有如此活潑好動的介殼蟲而覺得奇怪。因此想送去農業試驗所調查這種幼蟲的真面目,當我將幼蟲裝入放有酒精的小瓶子內時,覆蓋於身體的蠟質全都溶解至液體,接著出現的竟然是瓢蟲的幼蟲,真是太訝異了。
就算事實是如此,為什麼要假扮成介殼蟲的樣子呢?
雖然螞蟻和蚜蟲的共生關係廣為人知,其實螞蟻也會和介殼蟲共生,以吸取介殼蟲分泌的甘露(甘甜的汁液)作為代償,並擔任守護介殼蟲的保鑣,避免受到天敵侵害。而後斑小瓢蟲的幼蟲有可能是藉由擬態成介殼蟲,欺騙螞蟻以避免受到攻擊。如果在蚜蟲當中發現很像介殼蟲的蟲,而且活潑好動的話,極有可能就是後斑小瓢蟲的幼蟲。注意別誤認為介殼蟲而不小心捕殺。
千方百計利用在來種
接著我嘗試的是大量收集已經適應田間環境的在來種(地方種) 瓢蟲,接著再放入溫室的「大量移動瓢蟲」作戰。捕捉瓢蟲的成蟲非常簡單,只要將空的保特瓶瓶口朝向瓢蟲,就能輕鬆讓瓢蟲滾落至瓶中。若於早春捕捉在庭園的梅樹等集體越冬的瓢蟲成蟲,只要僅僅10分鐘就能收集到上百隻。雖然這個方法能在短時間內,將大量瓢蟲移動至溫室,但很可惜的是缺乏持續性。放出的瓢蟲有一大半會飛出溫室,而不會一直待在溫室的田間。
那麼,利用尚未長出翅膀、還不會飛行的幼蟲,效果又是如何呢?我試著許多捕捉在其他溫室大量出現的異色瓢蟲幼蟲,接著分別放在蚜蟲密集出現的場所。在這個實驗中,瓢蟲幼蟲不斷捕食蚜蟲,因此看到了效果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如果是20~30個瓢蟲的卵塊,因為很快就會孵化成幼蟲,所以也許同樣能使用吧。心想著將這些卵塊移動到蚜蟲大量出現的場所,也應該會有效果。
就這樣用盡各種手段持續「大量移動瓢蟲」作戰。在移動卵或是蛹的時候,重點在於要擺放成卵容易孵化,或是蛹容易羽化的方向。在自然狀態下的蟲卵或是蟲蛹都是朝向固定的方向,因此在捕捉利用時,也應盡量維持在接近自然狀態的條件下。
個性執著的我,每年都會嘗試不同的方法。有一段時期放入溫室內的瓢蟲互相繁殖世代交替,還很得意自己成功利用天敵經營農業。
【延伸閱讀】
本文摘自瑞昇出版《蟲蟲的迫降!無農藥栽培家庭菜園:想要培育出美味的蔬菜,就必須要借助蟲蟲的力量!》一書。
October 12, 2020 at 05:52AM
https://ift.tt/3nBOkDP
【蟲農夥伴】田間的瓢蟲有好也有壞? 3訣竅教你辨認益蟲特徵 - 農傳媒
https://ift.tt/30OSyi9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