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作品叫『卡』,是因為一來卡字就是一人上一人下,中間一橫就像我們抬的;二來它也很像我們現在的狀態,不上不下。」原本設計為快閃演出的《卡》,本應在大館中「神出鬼沒」,與觀眾不期而遇。在編舞之一李拓坤的想像中,他和李匡翹兩個大男孩抬一張桌子,突然從大館不同的角落裏走出來,會讓觀眾眼前一亮。「不同的觀眾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看到不同畫面,比如很近的觀眾可能會覺得,哇,這兩個人這樣頂,都不用手的;二樓和三樓的觀眾又可以看到,哇,下面有張走來走去在幹什麼呢?這樣可以很快吸引觀眾的目光,然後我們會把放在地上,跳一段舞,可能有武術、Parkour、現代舞,之後再繼續走起來。別人是在舞台上表演,我們就像是帶我們的舞台到處去。」
然而疫情影響下,演出轉為用錄像呈現,原本設計好的力點好像落在了棉花上。「一開始知道要用拍攝的形式來呈現作品的時候,自己是有些失落的。」李匡翹說,「因為《卡》這個作品的流動性和互動性都是阿坤很focus的地方,原本的作品非常注重觀眾欣賞的角度。變成拍攝的版本的時候,我們則想,是否可以將這個不足反變成優勢?」最後,作品的部分片段變成第一人稱視角,觀眾如同透過表演者的眼睛來看作品,「原先的互動就變成了和我們一起經歷的旅程。觀眾的身份可以是表演者本身,是張,甚至是周遭的環境。」李匡翹說,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整個作品有不小的改動和刪減,但同時亦深化了表演者的感受,等於給觀眾打開了另一個想像的空間。
二人請來同為舞者的毛維為作品攝影,「我們不想純粹將原本舞作的片段就這樣照搬,而想用一個再創作的方式,通過鏡頭來深化作品,也希望透過鏡頭可以呈現原版做不到的一些畫面和感覺。」他說這期間經歷不少妥協,做了很多改動,經過了很多取捨,「這是我們最大的難處。」拍攝過程中的困難自不用說,要在公眾場所捕捉大部分的鏡頭,又是在疫情期間,時間、環境......各種條件的配合缺一不可;但最難的,還是要將思維從舞台創作轉化為影像捕捉。「跳舞的時候,劇場的呈現方式和video是很不同的。我們想像中是一回事,去拍的時候發現完全不是同一回事,於是要有很多的溝通和修改,好彩最後出來的結果是我們所期望的,除了可以將作品的中心思想保留,還有延伸出來的concept,令到整個概念更完整而多層次。」
轉一轉視角,整件事好像變得有趣起來。李拓坤說,作為舞者,原來只用想如何編排作品就好了,觀眾怎麼看、從什麼角度看,倒不用考慮太多;現在變成了數碼版,卻反而要站在觀眾的角度想,思考如何用鏡頭引領觀眾。「於是作品的立意和中心一定要很強,如果有點空,或是沒什麼意義的話,很難令到觀眾透過video來感受到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。」他說,「數碼媒介對我們來說,是促使我們要重新看自己的作品,要更加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,才能用鏡頭帶領觀眾清晰地看到我們的表達。」
香港藝術節@大館 網上見
時間:10月10日、11日
放映地點:大館洗衣場石階(「香港藝術節@大館」的Facebook專頁也將放映,請留意,時間表會有些微不同)
具體放映時間和地點請參考活動網頁:https://ift.tt/30GS9f3
屆時,除了5個節目的錄像作品播映外,觀眾還可欣賞《小心輕放 創作進行中》的現場演出。於今日(10月10日)下午6時,特別呈現僅此一場的《音域沐浴》現場演出。
October 10, 2020 at 01:10AM
https://ift.tt/2FgeASN
《卡》換一雙眼睛看作品 - 香港文匯報
https://ift.tt/30OSyi9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